(如何避免团队全员出动)
工业机器联网的痛点
在许多人的想象中,给一台机器接入工业网络,似乎并不复杂。然而,一旦涉及Modbus、EtherNet/IP、PROFIBUS或CANopen等各类工业通信协议,简单的连接任务往往迅速升级,成为需要多个部门协作的系统工程。
那么,实现一台机器的联网,需要动用多少工程师?
1) 一位熟悉各类现场总线技术的专家
2) 一支精通Modbus、EtherNet/IP与CANopen等协议的专业团队
3) 整个研发部门(外加一位“自愿加班”的实习生)
4) 零人参与:你也可以直接放弃,告诉客户:“不好意思,我们办不到”
如果你曾尝试让机器与客户的PLC通信,看到这4个选项,大概会哭笑不得。

联网背后的隐性成本
机器联网在理论上并不复杂,但在实际应用中,客户往往要求设备兼容其特定的工业网络:有的工厂使用PROFIBUS,有的采用EtherCAT,还有一些仍依赖传统的串行通信。每种协议都具有各自的技术规范、使用特性、认证流程和配套工具。更常见的情况是,当您刚刚完成一种协议的支持,新的协议需求又接踵而至。
于是,原本一句简单的 “没问题,可以实现”,最后变成了一长串任务:
- 采购新硬件
- 调整固件程序
- 一次又一次的集成测试
- 排查莫名出现的时序问题
- 研读堪比“天书”的协议文档
随之而来的,是机械组等电气组出方案,电气组等软件组调程序,软件组等那位在休年假的协议专家。
这样的工作场景,您是否也曾经历?
何不尝试更高效的方式?
值得思考的是,大多数机器制造商只想专注造好机器,而非成为工业通信协议的专家。然而,设备联网能力的不足,往往会拖慢项目进度,影响客户满意度,甚至限制市场拓展的空间。
因此,这已不仅是一个技术问题,更是一个关乎业务发展的现实课题。Anybus Communicator:专治“联网不服”
在处理工业通信兼容性问题时,网关设备发挥着关键作用。它能够在不同协议之间进行转换,桥接原本不兼容的网络,实现机器与控制器之间的无障碍通信。一款适用的网关,可以帮助您节省大量开发时间,避免硬件重复设计,并显著提升设备连接的便捷性。
但网关和网关之间,差别不小。
部分产品配置过程繁琐,有些仍需依赖编码能力,还有一些在运行状态监测方面不够直观。设备制造商真正需要的,是一款以用户友好为核心设计的网关:产品本身应具备多协议处理能力,同时对使用者没有过高要求。
这正是 Anybus Communicator 的用武之地。
Anybus Communicator 专为机器与工业控制器的连接而设计,即使非通信专业人士也能快速完成集成:
- 图形化配置,无需代码——无需编写代码,通过可视化界面快速建立通信链路。
- 支持多协议灵活切换——可连接Modbus RTU/TCP、多种串行协议及基于CAN的系统等。
- 硬件平台统一,便于复用—单台设备支持多种协议选项,灵活适配不同客户的PLC系统。
- 集成诊断功能,便于维护——内置问题定位工具,降低对深度协议知识的依赖。
- 结构紧凑,满足工业环境要求——设计坚固,适用于车间现场的严苛条件。
- 基于25年+工业网络技术积累——依托HMS在工业通信领域的长期经验,为用户提供可靠基础。
部署之前,先模拟验证
如果您希望进一步了解实际使用效果,Anybus产品选型工具提供了方便的体验方式。您可以在虚拟环境中熟悉界面操作、模拟参数配置,无需实际硬件即可了解其工作流程。这是一种直观的方式,帮助您评估工业联网的简化可能。
总结
回到最初的问题:连接一台机器,需要多少位工程师?
如果选用合适的工具,一位工程师即可完成。更重要的是,他无需是通信协议领域的专家,只需一杯咖啡的时间,借助Anybus Communicator,大约15分钟就能完成配置。
了解更多Anybus网关的应用信息
关于作者
Thierry Bieber 是中欧 HMS Networks 市场部门的业务发展经理。他在工业通信和机器基础设施应用领域有超过 25 年的技术和市场经验,并积极参与 PI(PROFIBUS &; PROFINET INTERNATIONAL)等标准化组织。
下期预告:
一台联网机器需要多少技术支持专家?
Anybus 网关不仅简化设备集成过程,还能有效降低支持工作负荷、提升客户满意度,并为您的品牌信誉提供保障。